在戈尔巴乔夫的领导下,苏联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却也因此迎来了崩溃的命运。1985年,戈尔巴乔夫的政坛升起之时,他的权力几乎是无可匹敌的。那时,他头上有着一块苏联地图的胎记,这成了他标志性的象征。与他之后面对叶利钦时的卑微态度截然不同,戈尔巴乔夫初登政治舞台时,展现的是雷厉风行的姿态。仅用了短短两年,他便牢牢掌控了整个苏共中央。在与他对抗的葛罗米柯被彻底打垮后,戈尔巴乔夫成功地铲除了政治局中17位委员中的8位,显示出他在政治斗争中的卓越手段。
然而,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却是让整个国家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变。他主导的苏联“十二五计划”充满了理想化的经济目标,甚至不切实际到达到了异想天开的程度。结果,这些无法实现的目标不仅没有让苏联经济复苏,反而加速了经济的崩溃。经济秩序的彻底破坏使得国家负债累累,最终让整个社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。
更具挑战性的是戈尔巴乔夫提议的欧美式政治改革,这一计划引发了强烈反响。改革的失败和日益增长的民众不满,使得这一构想成为了改革道路上的一块沉重石碑。尽管有很多反对声音,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的第一书记叶利钦却表现得积极支持,迅速获得戈尔巴乔夫的青睐,并且一度被提拔进入了中央。然而,这段关系并没有持续太久。就在第二年,叶利钦在苏共二十七大上公开批评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无效,并指责苏共中央官僚化、腐化。戈尔巴乔夫作为最高领导人,岂能忍受这样的挑衅?他毫不犹豫地将正在养病的叶利钦从医院强行带到克林姆林宫,当场解除职务。这一决定,彻底割裂了他们的关系,为两人日后的权力斗争埋下了深深的隐患。
展开剩余74%尽管叶利钦被屡次打压,最终却因戈尔巴乔夫主导的欧美化改革而获得了更大的机会。他不再是苏共的一员,而是通过这些改革成为了俄罗斯的第一任总统。戈尔巴乔夫原本认为自己与叶利钦的关系已经修复,却没想到自己为他铺设的“桥”却最终成为了叶利钦上位的踏脚石。
1991年8月,苏联爆发了震惊世界的819政变。在戈尔巴乔夫度假期间,苏共的八位高层领导人组成了“紧急状态委员会”,企图通过军事手段挽救苏联。戈尔巴乔夫在软禁中表现得镇定自若,他表面上全盘接受委员会的要求,但实际上却在拖延时间。而此时,叶利钦在莫斯科四处游说,向各大军区施压。短短三天内,许多军队纷纷倒戈,最终政变宣告失败。
政变结束后,戈尔巴乔夫重获自由,满心欢喜地参加了俄联邦苏维埃非常会议。他以一篇激昂的演讲鼓舞人心,然而就在他的话语未完之时,叶利钦却冲上了讲台,毫不客气地要求戈尔巴乔夫当场解散苏共。戈尔巴乔夫在全场的嘲笑和质疑中,唯有忍气吞声,他低声回应:“我还没有谈好这些。”
这一场景让戈尔巴乔夫深感羞辱,曾经的权力中心,如今却变成了一个卑微的跟班。会后,他被带到叶利钦的办公室,在他的质询下度过了难堪的时光。戈尔巴乔夫多年后在回忆这段往事时,甚至形容自己如同一只受尽折磨的老鼠,被叶利钦这只“猫”随时戏弄。
对于戈尔巴乔夫而言,这一系列的政治打击不仅来自叶利钦的复仇,还意味着苏联的终结。1991年8月24日,戈尔巴乔夫在公开声明中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,并提议苏共“自行解散”。此时的苏联,实际上已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。
几天后的8月25日,戈尔巴乔夫站在镜头前,发表了辞去苏联总统职务的声明。苏联的镰刀和铁锤国旗在克里姆林宫缓缓降下,俄罗斯的三色旗升起。戈尔巴乔夫作为苏联的最后一位领导人,失去了他一手建立的权力基础。从此,他的人生进入了另一个阶段——在全球范围内,他成为了许多影视作品中的“配角”,一次又一次地演绎着解散苏联的历史,直至从一位权力最高的领导者,转变为影视剧中的谐星。
苏联的解体并非单一因素所致,而是内斗、政变与个人复仇的交织结果。戈尔巴乔夫从一位顶尖领导人沦为政治失败的代名词,而叶利钦则通过一系列手段,实现了自己的复仇与最终的政治登顶。这一切,都是苏联崩塌的痛苦历程之一。
对于这段历史,时至今日仍有许多讨论,特别是关于叶利钦与戈尔巴乔夫的矛盾与苏联的解体进程,依然是一个未解的谜题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康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